作为一名专注于口译教学与会议口译实践的高校教师,我由北外英语学院翻译系选派,于2009年暑期参加了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编辑部主办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课程口译方向的培训。该培训得到了美国蒙特雷翻译与语言学院、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和国际翻译高校联盟(CIUTI)的大力支持,由国内外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授课。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课程不仅内容紧凑、信息量大,而且理论翔实、实用性强,对从事本科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颇有裨益。下面我就将此次培训的特点和对口译教学的启示做一总结。
一. 本科口译师资培训的突出特点
此次高等院校本科口译师资培训令我感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组织安排科学合理。培训采用版块式教学,围绕口译技能(24学时)、口译教学法(30学时)和口译理论研究(24学时)三方面分别展开,设计思路清晰、学时安排合理。其中口译技能版块就口译中的听力理解、中英交传、英中交传、视译和同声传译进行专项培训和实战演练。口译教学法版块除了探讨上述分项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之外,还从宏观视角讲解了本科翻译教学的理念、大纲教案的设计和教材选择。此外,外交部翻译室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负责人还从职业口译的角度提出了对口译人才培养和翻译教学的深入见解。口译理论研究版块内容相当充实,授课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科研实践,系统介绍了包括释译派理论、口译认知研究以及语料库应用等国内外口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由六位国内口译研究博士参加的博士对话专题更是为从事本科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打开了崭新的视角。
第二,实战派教师特色鲜明。授课教师均为职业会议口译员,多位为北外联合国译训班毕业的AIIC会员。他们结合多年积累的口译实战经验,从单项技巧训练到会议口译实务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示范,强调口译教师必须兼具教学与实践经验,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素材和感悟,在讲授理论技巧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创造一个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口译的心理素质。
二. 对本科口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此次培训提供了很多口译教学的科学理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下几点启示对本科口译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 加强听力训练,做好口译铺垫
听力理解是口译的前提,教师应充分重视对积极倾听与逻辑分析的训练,使其成为口译教学的坚实基础。台湾文藻外语学院的De Laet教授以生动的练习演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即由在规定时间内消失的段落阅读训练开始,培养学生快速抓取关键词和连接词的能力,并将主要信息以图形呈现出来,鼓励学生通过视觉化手段加强记忆。在快速阅读训练——无笔记听力训练——有笔记听力训练的过程中,需掌握A语言(中文)先行的原则,要求学生先抓关键词,再做综述,待掌握积极倾听的技巧后再进行口译训练。
(二) 强化技能系统,提升口译认知
口译训练应围绕技能还是主题一直是困扰我教学实践的难题,此次培训使我明确了以技能为主线开展口译教学的重要性。分技巧训练不仅符合口译训练的科学规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口译活动的认知,使教师从传统经验式的语言教学转变为注重语言、技能与百科知识三者的有机融合。陈菁教授介绍的厦大口译训练模式从口译中的理解、表达和分析三方面对口译技能进行了科学梳理,根据技能选择话题范围、材料难度和任务场景,对本科口译教学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刘和平教授总结出的技能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有效解决了技能与主题如何兼顾的矛盾。
(三) 引入评估机制,量化训练指标
广外蔡小红教授的口译评估课程也给我带来很大启示。口译评估不仅可以设定训练标准、监控口译质量、掌握教学进度和效果,还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训练。蔡教授介绍了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估类型,并详细讲解了小组活动考评、个人作业考评以及译前准备阶段、笔记训练阶段和综合技能训练中各分项训练环节的量化参数。口译评估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评估档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提升口译意识、针对教师的诊断和建议不断完善口译能力。
(四) 打造互动平台,鼓励自主实训
口译资料库和自主实训平台的建立能使口译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广外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国内首家建立口译学习网站的高校,广外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为学生打造了一套网络互动实训平台,学生可依据需要训练的专项技能和评估指标,选择适合难度级别的材料进行口译自评或互评,也可在网上交流讨论、分享学习资源、掌握学习进度、实现师生互动。
此次培训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更理性的反思和更科学的规划,加强了理论素养,对口译教学研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信心。正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在开幕式中强调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希望中国译协本科翻译师资培训越办越好,为高校口笔译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作者:和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